红色文化

雄安干部培训——白洋淀:在水乡烽火中淬炼初心使命

  • 发布时间:2025-03-28 14:11:57
  • 点击:16

碧波荡漾的芦苇荡间,摇曳的不仅是北国水乡的独特风韵,更沉淀着一段气壮山河的红色记忆。白洋淀——这片华北平原上的“明珠”,既是风光旖旎的生态宝地,更是孕育了“雁翎队”传奇的红色沃土。如今,这里已成为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通过实景教学让革命精神浸润心田。

雄安干部培训基地

白洋淀红色教育场景

一、水乡画卷中的红色印记

白洋淀由143个淀泊组成,3700多条沟壕纵横交错,12万亩芦苇荡构成天然屏障。夏日荷香四溢,秋季芦花飞雪,这种“北国水乡”的独特地貌,在抗战时期成为游击健儿神出鬼没的天然战场。如今,保存完好的抗战遗址与生态美景相得益彰,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

近年来,白洋淀在雄安新区建设中焕发新生。乘船穿行在碧波间,既能感受“华北之肾”的生态魅力,又能通过岸边的红色遗址,触摸那段烽火岁月。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使红色教育更加生动可感。

二、雁翎队的传奇故事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这首民谣传唱的就是白洋淀上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他们驾驶鹰排子(小船),头顶荷叶,手持“大抬杆”土枪,在芦苇荡中神出鬼没。据统计,雁翎队与敌作战70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创造了“水上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在“王家寨突围战”遗址,干部学员们了解到:当时村民连夜破冰为雁翎队开辟航道,妇女们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展现了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这些故事诠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对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雄安干部培训基地

三、沉浸式实景教学体验

在白洋淀文化苑的实景剧场,专业演员重现“智取岗楼”等经典战斗场景。学员们可以穿上当年的服装,参与“送鸡毛信”等互动体验,在角色扮演中感悟革命智慧。这种参与式教学让历史“活”了起来,极大增强了教育感染力。

乘坐仿制的鹰排子穿行芦苇荡,在当年战斗过的水域聆听讲解,这种独特的“水上党课”让学员们身临其境。当船行至"雁翎队纪念馆"所在的岛屿,看到锈迹斑斑的大抬杆和发黄的老照片,革命先辈的英勇形象更加鲜活。

实地参观后,学员们围绕“新时代如何弘扬雁翎队精神”开展结构化研讨。有的结合基层治理谈群众工作方法,有的联系反腐败斗争讲斗争精神,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度交流,实现了红色基因的当代转化。

四、白洋淀红色教育的时代价值

雁翎队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的事迹,教育干部要筑牢理想信念。许多学员表示:“对比先辈们的牺牲奉献,我们工作中那点困难算什么?”这种精神洗礼远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有力量。

从雁翎队“靠人民打胜仗”的历史中,干部们深刻体会到: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同样需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一些来自信访部门的干部感慨:“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永远不能丢。”

面对当前复杂形势,白洋淀的抗战智慧给予深刻启示: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某培训干部在心得中写道:“先辈们用土枪土炮创造奇迹,今天我们要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

五、让红色基因在水乡永续传承

夕阳西下,白洋淀的芦苇荡镀上一层金色。在这片英雄的水域上,红色教育正如涟漪般扩散影响。雄安干部培训基地通过创新实景教学模式,白洋淀的红色资源正转化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优质教材。来这里接受教育的党员干部,不仅带走了水乡美景的记忆,更带走了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那是融入血脉的为民初心,是攻坚克难的斗争意志,是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正如一位学员所说:“白洋淀的红色记忆,将永远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作者:雄安干部培训基地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