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人大干部西柏坡培训:追寻红色足迹,锤炼清廉本色

  • 发布时间:2025-03-27 16:33:54
  • 点击:16

西柏坡——这个见证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圣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前的光辉历史。对于人大干部而言,走进西柏坡不仅是一次红色寻根之旅,更是一场涤荡心灵的廉政教育。在这里,每一处革命旧址都是生动的课堂,每一段红色记忆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一、人大干部来西柏坡学什么?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言犹在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人大干部在此深刻体悟到:立法监督工作容不得半点骄傲自满,为民履职来不得丝毫懈怠浮躁。新时代的人大工作,更需要传承这种政治品格。

站在毛泽东同志提出"进京赶考"的院落里,人大干部们深切感受到:今天的"考卷"是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西柏坡精神提醒我们,这场考试永远没有终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奋进的姿态。

西柏坡廉政教育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廉洁风范。毛泽东同志补丁摞补丁的睡衣、周恩来同志严格的工作标准、董必武同志"约法三章"的家规,都是人大干部廉洁从政的最好教材。在这里,廉政教育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直抵心灵的震撼。

二、人大制度与西柏坡的红色渊源

1948年,党中央在西柏坡发布"五一口号",明确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重要论述为新中国人大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石。更令人深思的是,西柏坡时期形成的民主决策机制——重大问题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至今仍是人大工作的根本遵循。

在中央军委作战室,那幅用红蓝铅笔标注的作战地图告诉我们:正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党中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种艰苦奋斗、科学决策的精神,对今天的人大立法工作仍具有重要启示:条件好了,作风不能变;任务重了,标准不能降。

西柏坡干部培训基地

三、红色培训与廉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西柏坡干部培训的最大特色在于将红色基因与廉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中共中央旧址,干部们不仅看到革命先辈的工作环境,更感受到他们严于律己的高尚品格;在七届二中全会纪念馆,"六条规定"的展板前,每位学员都在思考:如何在新征程上守住廉洁底线?

廉政专题教学中,那些鲜活的案例发人深省:从西柏坡时期谢觉哉"三块银元"的故事,到当代一些领导干部的蜕变轨迹,正反对比让廉政教育入脑入心。许多干部在心得中写道:"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初心,也看清了底线。"

四、西柏坡红色教育成果的实践转化

西柏坡之行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参训干部纷纷表示,要把"西柏坡精神"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在立法工作中更加注重调查研究,杜绝"闭门造车";在监督工作中敢于较真碰硬,防止"一团和气";在代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力戒"官僚作风"。

特别在廉政建设方面,许多地方人大将西柏坡经验制度化:建立人大代表履职档案、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选民制度、推行预算监督公开透明等举措,让西柏坡精神在新时代人大工作中焕发新的生机。

站在西柏坡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仰望"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巨幅标语,人大干部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新时代的"赶考";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西柏坡干部培训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人大干部通过西柏坡干部培训,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带着从这里汲取的精神力量,人大干部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政治立场、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清廉的政治本色,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让西柏坡精神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作者:雄安干部培训基地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