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3582612718

红色文化

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有这样一支队伍

  • 发布时间:2023-12-16 09:54:41
  • 点击:277

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上活跃着一支特别的队伍——雁翎队。他们利用对地形和水性的熟悉,在芦苇荡中与敌人巧妙周旋。他们时而化身为渔民,巧妙地端掉敌人的岗楼;时而深入敌人众多的县城大镇,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隐蔽在芦苇荡中,伏击敌人的保运船。他们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地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水上游击战,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支队伍被人们称为“淀上神兵”,他们的形象通过两位新华社记者的作品为人们所熟知。其中一篇作品《雁翎队》写尽了冀中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和勤劳勇敢的父老乡亲。阳光洒落在庞大纵横的湖泊河流中,辉映着游击队员们矫健的身姿和朴实的面孔。石少华的摄影作品《白洋淀上的雁翎队》《芦苇丛中的监视哨》等,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雁翎队员当年的风采。

白洋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块热爱自由和平的土地。位于雄安新区东部的雄县,古称“瓦桥关”,是传说中的宋代名将杨六郎镇守的“三关”之一。这里有着精巧的结构和缜密的铺设,数以万计的青砖规格一致、质量统一,存物处、通气孔、议事厅、迷魂洞一应俱全,被称为“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

白洋淀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白洋淀地区的人民具有保卫疆土的爱国情怀。他们将白洋淀和其东面的一系列湖沼连通起来,形成一道骑兵不能过、船只不能行的“水上长城”。据统计,仅在册的雄县、容城、安新三县革命烈士就有4417名。纵观历史,过去的白洋淀人以其英雄气概为家乡赋予了慷慨豪迈的精神内核;放眼当下,新一代的雄安人正在以坚强勇敢的毅力为这里拼搏一个安定美好的未来。

在承载无数英雄传说的同时,这片生长在淀泊中的芦苇荡,也曾在不经意间悄悄开出文学的花。20世纪70年代,以芒克、林莽、根子为代表的一批北京知青来到白洋淀插队,他们用诗歌寄情水乡,由此诞生的“白洋淀诗歌群落”成为我国朦胧诗的摇篮。在这些青年的笔下,白洋淀的色彩是随时间而流动的,它有血与火的红色往事,有荡漾的碧波,也有金色的田野,一如它的过去、今天和未来。